日本新闻:“如果东京奥运会的裁判,都换成机器人”
编辑:dada
在接连几天的奥运赛场上,都出现了有关裁判判罚的争议。网络上有吐槽、痛心、大骂,各种情绪。还有一种很有未来感的想法:为什么不用机器人来做裁判,数据最精确。
今年肯定是看不到了。但这届奥运会上,机器人确实不少。
7 月 25 日晚,法国 VS 美国的男篮小组赛中场休息时,一个两米高、一身黑色金属盔甲、穿着 95 号球衣的机器人出现在球场。通过脚底的滑轮,Ta 移动到罚球线、三分线和中场线上投篮,命中率 100%。
这是丰田设计的投篮机器人,Cue。取其「提示」之意,像是未来方式到来的一个信号。
在 Ta 的胸部有一个传感器,可以通过 3D 映射技术来定位篮筐,再调整手臂和腿上的马达,创造出完美的角度后投篮。
Ta 第一次出现是在 2018 年,比现在版本要矮一点。第二年,经过 20 万次 AI 投篮强化训练后,Ta 创造了世界纪录:连续罚球 2020 个,没有任何失误。
所以,在比赛结束后,球迷开始吐槽,「美国篮球队需要这个机器人」。
这无疑是奥运史上最混乱又冷清的一届,多次因为疫情进入紧急状态而延期,最终采取无观众形式举办,现场只能靠播放往届掌声来保证氛围。而在这种极具末日感的盛事里,机器人的存在格外突出。
首先,吉祥物 Miraitowa 和 Someity,就是集合传统和未来感的机器人。在赛场上,Ta 们迎接着世界各地的运动员。
蓝色的 Miraitowa 未来永远郎的设定是,「珍惜传统,保持吸收最新资讯,能瞬间移动」。粉色的残奥会吉祥物 Someity 染井吉则是,「具有樱花的触觉与超能力,热爱自然,能与石和风对话,用眼力即可将东西移用」。
丰田把这个形象做成了实体机器人,能通过机载摄像头识别面部表情,并与对方互动。
而在延期的一年中 Ta 不断升级,嵌入脚底的传感器现在能每 1/1000 秒发送一次信息以计算重心;关节上被 3D 打印材料覆盖,不再显得那么机械化;眼球也改进了,能与人类操作员的眼睛保持同步,这保证了机器人的眼神交流。
还有一台叫 T-TR1 的远程呈现机器人,这是本次奥运赛场里最重要的人工智能。Ta 通过竖立的屏幕,可以保持真人大小,实时远程直播。而在这基础上的,有个更高科技的人形机器人。
T-HR3 是从 2017 年就开始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一、二代可演奏乐器的基础上,根据编程实现了动作等位置控制的准确性。这依靠的是一台叫 Master Hand 的控制器,能让人类控制机器人精细到手指上,捡起硬币这种事也都可以完成。
而控制这台机器人的人类,可以通过 VR 护目镜看到和自己同步的机器人,甚至能将机器人的触感传导到自身,这直接突破了 VR 对现实世界的物理影响。
所以在今年奥运赛场里,T-HR3 主要负责将赛场的图像和声音传输到场外,为观众制造某种亲临现场的错觉。反向上,观众也能通过机器人和运动员交流、击掌。
而在这次奥运会中,还有一些使用率偏低的后勤机器人,比如可以指路的机器人 HSR、送水机器人 DSR、能收集标枪和铅球的机器人 FSR、能装载 20 名乘客往返奥运村和赛场的汽车机器人 e-Palette….还有清扫、翻译、警卫、快递寄送各服务领域的机器人。
无论是为了降低疫情传播范围,还是作为机器人大国的一种炫耀,这次的东京奥运会,在赛事之外,就是机器人的博览会。
1926 年,从北海道帝国大学辞职的生物学家西村真琴,搬去了大阪,开始和几个助手一起打造机器人,Gakutensoku,两年后首次在京都展出,这是东方世界里出现的第一台机器人。
而在那五年前,捷克作家 Karel Čapek 创作的科幻剧「R.U.R.罗梭的万能工人」,在全球演出,1923 年时巡演到了东京。也就是在这部剧里,提到了「robot 机器人」这一概念。
当时指的是一种合成有机物、可独立思考、愿意被人类奴役的人造人。
但西村真琴想打造的机器人,并不是奴隶,而是人类的朋友,会歌颂自然和人性,所以他用 Gakutensoku 取代了机器人的称呼。
那是个 2.33 米的大型人形设备,可通过气压来改变面部表情、移动头和手。Ta 的右手握着一支笔,左手则拿着一盏名叫 Reikantō 的灵感灯,头顶上栖息着一直名叫 Kokukyōchō 的机器鸟。
只要灯亮,Ta 就会写字。只要机器鸟一哭,Ta 就会闭上眼睛深思。
这种极具禅意的机器人,在上世纪 30 年代德国展出过程中,离奇消失了。直到 2008 年,大阪市立科学馆复刻了一版 Gakutensoku。
在那之后,自动控制领域加快发展,近现代机器人开始出现并普及。日本成了机器人王国,世界投入使用的机器人中,日本生产占了将近一半。但大部分都用于工业生产,好像并没有把机器人当朋友。
而在日本动漫里就不太一样了,机器人是与人为伴的。比如「铁臂阿童木」、「哆啦 A 梦」、「机动战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这些作品里的机器人都是具有人类特征、情感的金属人。
随之日本不断升级拟人技术,出现了很多服务用机器人。比如曝光度很高的 Pepper,机器人手机 RoBoHoN,能模仿人类眨眼、呼吸、说话、触摸的 Repliee Q2… 甚至出现了一家名叫「Henn na Hotel」的酒店,世界第一家工作人员全是机器人的酒店。
这是一种改变基因般的观念灌输,让日本各年龄层对机器人的包容度都极高。工业上继续安心「奴役」机器人,再让其他机器人进入医疗、教育、娱乐、餐饮行业,渗入人们生活中,让 Ta 们与人类为伴。包括这一届奥运会。
而这在西方世界,可能被认为是某种「末日论」。
我们从很多作品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担忧。久远到快百年前的「大都会」,赛博朋克经典「银翼杀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机械姬」,还有黑镜中反复出现的科技之殇。
之前,网络上有过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描述:「酒店大堂的机器人 Pepper 在接待旅客,忽然它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定住了……」
这种恐惧心理被称为「恐怖谷理论」,指的是随着机器人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 Ta 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恐怖谷就是在 Ta 接近人类的时候,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
很戏剧性的是,这个理论是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1970 年,他发表了同名的文章,来讨论人类对非人类物件的感情反应。他认为,在经历了恐怖谷之后,人类就会对机器人回归到正面情感。
但,很多西方组织并不认可回升阶段,认为那个「谷」就是终极。
2015 年,在奥斯汀举办的西南偏南大会 SXSW 上,一群抗议者举着标牌,穿着带有机器人图案的 T 恤,高喊着「Stop the Robots」。
大家担心的是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当你打电话给银行,却找不到一个人的时候,该怎么办」,这种担忧似乎一语成谶。
而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在担忧这种自动化人工智能,最终用于军事武器上,比如杀人机器人,一种用于替代士兵的全自动智能机器人。这在国际上一直是争议不断的话题。
随之很快出现了 stopkillerrobots 这样的反对杀人机器人的 NGO,一个由 65 个国家/地区组成的全球联盟,持续在阻止着世界上机器人武器的进一步生产、使用。
这种担忧肯定存在一部分宗教因素,但「模拟人类的机器人会不会哪天可以拥有意识」这种脑内剧场,大部分人都出现过吧。
就像上面提到的科幻剧「R.U.R.罗梭的万能工人」,机器人在结尾开始叛乱,最终导致人类灭绝。这种恐怖谷心理,在回头看这次奥运会时,出现得异常凶猛。
毕竟,无论黑科技是之盛还是之殇,在这样一场全球赛事中,基本看不到人类观众,总之还是少了些什么的。而那些肯定不是机器人能带来的。
[日本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