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东京奥运会结束了,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光阴如梭,在2021年举办的2020东京奥运会已经闭幕了。除了为中国代表团的成绩激动,为中国健儿的表现自豪之外,这届奥运会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话题。这些话题,无疑都是教育的富矿。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与孩子们一道观看奥运之余,都可以从这些鲜活的素材里,找到可以延伸思考的讨论点,结合着刚刚闭幕的奥运会,展开一场思想的盛宴。
撰文|《中学时事报》编辑 栾轲
爱国不能靠键盘
奥运会第一天,杨倩射落首金,大家的兴奋劲还没过去,就有人扒出了杨倩去年微博上晒出的四张耐克鞋的照片。
于是转眼之间,这位为中国射落首金的运动员,就变成了“跪族女孩”,键盘侠们振振有词:“中国运动员,为什么要收藏Nike的鞋,不应该带头抵制Nike吗,我们民族品牌鸿星尔克、李宁、安踏不好吗?”“她明明可以把耐克烧了然后发微博表明爱国心,可她没有,真的很让人失望。”
无独有偶,与杨倩一同出战10米气步枪的射击运动员王璐瑶,在预赛发挥不佳被淘汰后发了一张自拍,配文说:“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
这又招来了一群键盘侠,说人家比赛输了只想着自拍,光想红不好好比赛……
任何一个稍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从这些网络风波里觉察出巨大的荒谬感。但这样的荒谬,居然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以至于人民日报都要下场,用#王璐瑶仍是浙江了不起的姑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对奥运赛场上失利的中国运动员实施网暴》来维护我们的运动员。
东京奥运会上,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无与伦比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爱国应该如何体现。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维护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从唯金牌论到体育饭圈化
中国人不再“唯金牌论”,大概是从里约奥运会开始的。
还记得吗?里约奥运会首个比赛日,杜丽、易思玲一银一铜,孙杨也没能拿下400米自由泳冠军,中国代表团没有金牌入账。虽说有点小失落,但大多数人也没太当回事,反而都要讲几句“银牌也是好的”,彰显自己的从容大度。
这份淡定,其实得来不易。往前数,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会,许海峰射落第一枚金牌,《零的突破》可是进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滋养了一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1988年兵败汉城,李宁从鞍马上掉落后露出无奈的微笑,引发了举国狂怒——他丢了祖国的脸,怎么还敢笑?甚至有人给李宁寄去了刀片,希望他自杀谢罪。
今天听来简直荒唐的段子,正是当年蒙昧的写照。更何况这种蒙昧并不只是上古传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多少人怒斥他是“骗子”“懦夫”。四年之后,刘翔又一次倒在了跑道上,依然有那么多人选择永不原谅。时至今日,微博上终于了有了话题#欠刘翔一个道歉#,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认为,李宁和刘翔并不欠我们一块金牌,输赢也没那么重要。
只是有时过犹不及,到了东京奥运会,“唯金牌论”销声匿迹,体育饭圈化却有抬头景象。运动员输掉比赛,却意外得到了批评豁免权,一句“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就可以抵消一切技战术层面的反思。骂裁判骂对手骂天气,然后摸摸自家爱豆的头,说一句“重在参与”。
竞技体育当然要争夺冠军,就像凯撒大帝在亚细亚高喊的如果不是“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而是“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那历史就变成了一出滑稽剧。
奥运会作为四年一度的最高体育盛会,是绝对的竞技体育范畴与“重在参与”的全民健身不具有任何可比性。而竞技体育的核心元素,就是胜负和悬念。更何况站在赛场上,运动员都想赢。越是离至高荣誉更近的优秀运动员,越是如此。把赛场上见真章的体育变成“无论输赢永远爱你”的追星,实在是对运动精神的矮化。
坚持未必就是胜利,但一定是一种力量
如果选择一个东京奥运会上最让国人难忘的瞬间,可能不是哪个夺金时刻,而是苏炳添在男子百米半决赛跑出的9秒83——半决赛第一、亚洲记录、中国运动员突破9秒90第一人、世界第12好的百米成绩,在这一连串定语面前,即使决赛苏炳添没能拿下奖牌,也显得无足轻重了。自刘翔之后,这是中国人在田径赛场上最辉煌的成绩,而且是在百米直道上,那可是奥运会皇冠上的明珠,欧美选手垄断多年的赛场。
百米决赛后,大量报道展示了苏炳添这些年一路走来的艰辛,32岁的老将,十年间历经三个奥运周期,从暂露头角到跑进10秒再到创造记录,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克服伤病困难,挑战技术极限……如果说2004年刘翔在雅典的12秒91是天纵奇才的意气风发,那么苏炳添的9秒83更像是持之以恒地付出后得到上天的嘉许。
在苏炳添“我研究我自己”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你还会看到中国短跑成绩提升背后的科学力量。坚持,也要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苏炳添与兰迪·亨廷顿教练的合作,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针对每一处技术细节细致入微地调整与训练——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幕后,最终成就了台前的光辉时刻。
当然,普通人的坚持未必能收到如此的效果,但奥运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并不只为金牌鼓掌。超越自我,一样可以收获掌声。
代表卢森堡参赛的乒乓球运动员、58岁的原中国国手倪夏莲,以及昔日的中国游泳名将、但此次无缘东京奥运会的叶诗文,她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坚持着。这里推荐阅读《人物》杂志的两篇报道,《倪夏莲阿姨,打球快乐!》和《东京不见叶诗文》,也许从中你能收获另一种坚持的力量。
体育应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败
奥运会上,除了夺金的高光瞬间,同样也有难堪的失败时刻。
中国女足,曾经的铿锵玫瑰,小组赛未尝一胜,最后一战2比8惨败荷兰,打道回府。
中国女排,里约的王者之师,小组赛前三场三连败,用卫冕冠军小组出局送别了主教练郎平。
体操男子个人全能,肖若腾以0.4分之差惜败给日本选手桥本大辉,在充满争议的评分中遗憾地拿到一块银牌。
乒乓球混双,许昕、刘诗雯的“昕雯联播”组合遭日本选手水谷隼/伊藤美诚逆转,丢掉了被认为是手到擒来的金牌。
这些都是我们曾经赢过的项目,越是如此,人们越难以接受失败,尤其是惨痛的失败。面对失败,女足球迷高喊“贾秀全下课”;排球迷大部分在给女排姑娘打气,少部分在反思临场与用人的失误之处;体操迷们在怒骂裁判,忙着制作桥本大辉出界的表情包;乒乓球迷则在痛斥日本对手,把伊藤美诚骂到关闭微博评论。
这里的“女足球迷”“女排球迷”“体操迷”“乒乓球迷”们应该打上引号,因为大多数人平时并不看女足、女排、体操、乒乓球。大家面对失败的反应,肯定有合理的批评,但也有不少姿态,实在不怎么好看。
反观我们的运动员,往往更有运动家精神,虽然输掉了比赛很不甘心,但都能大度地祝贺对手,期待下次再战。这其实正是体育带给他们的精神风貌。竞技比赛,一定有输赢,输家如何体面地面对失败,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发挥不佳的自己,面对可能存在误判和不公的裁判,面对关注者的目光——这些能力,没有亲身参与过体育运动的人,很难学会。
体育,不仅仅是用来强身健体,更是一种人格养成的教育。团队协作、勇敢精神、挑战自我,这些不是体育的副产品,是体育带给每一个参与者的核心收益。建议每一个奥运会观众,能在奥运会结束后放下手机,真正地参与一些体育运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巩立姣夺得女子铅球冠军后,央视的采访把全国女性都惹毛了。
“巩立姣留给我一个女汉子的印象。”“接下来对女孩子的人生有什么计划吗?”“其实我觉得你跟他(摄像)掰腕子……”
时代变了。倒退十几年、几十年,大家都要发愁,铅球女运动员长得这么壮,嫁不出去怎么办,老公力气都没她大——完美对应记者“女汉子”“女孩子的人生”“和男人掰腕子”的灵魂三问。然而,今天这些问题得到的评价是:刻板印象,性别歧视,外貌羞辱。
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女孩子终于不再被统一框定在“白幼瘦”的审美之中,我们愿意去接受不一样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我们不再把女性的人生设定为一切为了婚姻的单一路径,当她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时,我们就高高兴兴谈论她事业的成就,而不是非要问一句“找不到老公怎么办”“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
但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巩立姣用金牌为自己换回的权利呢?拿了金牌的巩立姣可以被大家宽容审视,可那些没有特殊成就护身,也不符合传统审美的女孩子,是否还有得到支持、免于被议论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那很难。她依然要面对“嫁不出去”的责难,“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劝解,“应该以家庭为重”的期许。那些互联网我们认为是文明共识的内容,在现实中可能寸步难行。两性平等,依旧任重道远。
[日本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