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世界经典电影里的东京:银幕中感受时代震荡脉搏
中国小康网讯 看过小津安二郎摄制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影片《早安》的朋友,会有这样的印象,东京近郊的普通家庭,处处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气氛,假如住在铁路交通枢纽附近,便能清晰感受到时代震荡的脉搏。当地居民可能还不知道,城市规划者们已经在筹建“东京首都圈”了。
“东京首都圈”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依傍东京湾,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100万。就是这小小的“一都三县”,竟能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相颉颃,合称“世界三大黄金湾区”,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就要从日本的江户时代说起。江户即东京的前身,17世纪,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江户成为日本的经济中心,市民文化走向繁荣,我们看歌川广重、葛饰北斋等大师的浮世绘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城市发展面貌,比如大家熟知的《神奈川冲浪里》的地点,就在现在的东京湾区。
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发生在神奈川。美国佩里将军用炮舰叩开了日本的闭关锁国。15年后,开启了“明治维新”天皇睦仁,迁都江户,更名东京,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就此发轫。
明治维新到一战前,日本从欧洲引进了包括纺织业、机械加工业和炼钢产业等大量先进工业体系,依托港口建成临港工业,良好的岸湾环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后,从废墟里走出来的日本,根据国情制定了“经济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由于对外扩张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如何弥补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的短板呢?日本选择了填海造陆,立体发展,环绕东京湾的90%的海滨区域,都被开发成人工海岸。)
日本政府在填海造陆最大限度开拓湾区发展空间的基础上,还利用港口优势规划外贸产业。195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港湾法》,由运输省对全国港口进行长远规划。而具体针对东京湾区,则在1967年颁布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思》,将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木更津港、船桥港七大港口优势互补,形成广域联动,在其后的30年间,东京湾区港口群的吞吐量达到了世界前十。
为了缓解东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工业分散”战略。从1960年代开始,将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向京滨、京叶地区转移,两个地区的工业藉此获得了长足发展,以银座为辐射点,向西(川崎市和神奈川县方向)延伸出京滨工业带,向东(千叶县方向)延伸出了京叶工业带。
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集中了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截至2011年,东京湾区发展出近65000个制造业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东京湾区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之前的制造业“错位承接”战略也升级为“产研结合”。截至2013年,东京湾区拥有263所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大学生人数超过127万。
在产业服务上,教学机构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东京湾区输出人才,在研究合作领域,以大学研究所为独立法人机构的特色形式,为湾区分配研究资源提供了更大的行政权限。
此外,东京湾区的长远规划还具有难能可贵的持续性,不会因决策者的变更而变更,为湾区提供规划方案的是像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这样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而涉及湾区的具体开发管理,则是由日本政府的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牵头的“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会同东京湾所有的地方政府一起参加,共商战略发展大计。
时至今日,东京湾区这个当年百废待兴的“一都三县两工业带”,终于跻身“世界黄金湾区”,为其他国家的湾区发展,提供着日本经验。(子华)
[日本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